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陈婧博士介绍因子分析在外语教学应用研究
作者:顾高帆编辑:付兆佳审核:时间:2021-06-04点击:

6月3日下午,威尼斯娱人城官网陈婧博士在人文楼附楼A102会议室开展了题为“教育研究中基于因子分析的复杂问题探究”的专题讲座。刘萍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陈婧博士以影视作品中的一节片段为例,引出了用定量、科研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主观问题的基本思路。在正式介绍因子分析方法之前,陈老师对该方法所涉及的两大重要概念—潜在因子(latent factors)和指示变量(indicator variables)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通过引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用“实际的物品”和“影子”来代替解释潜在因子、指示变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研究中出现了难以直接测量的变量——潜在因子时,可以通过其反映出来的特征——指示变量进行反推。接着,陈老师对因子分析方法的起源、定义进行了介绍。

接下来,陈婧博士基于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具体介绍如何采用因子分析这一统计方法来进行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陈老师的研究主题为“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作文修改方面自我效能感的评估”。该研究基于文献整理及质性研究的结果提出假设模型,认为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修改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反映在两个维度,即文章宏观层面上的修改能力(如文章内容、框架、逻辑等)和微观特征上的修改能力(如句法、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因子分析的测试结果验证了该假设模型,研究还发现,学生文本修改表现与自我效能感却没有呈现显著性相关性,这与预想不一致。陈老师通过与文献记载对比分析提出猜测,由于影响学生修改能力的因素(如requisite skill, outcome expectation, value of the task等)多样且相互之间关联,这些相互产生的影响都会影响学生的学术表现,这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的复杂性。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陈老师分享了因子分析的难点及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使用因子分析方法过程当中,如果建立的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则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但如果太过于复杂,又会使其失去一定的实用性。此外,在选择受试者群体时,应尽可能避免只选择对研究结果有益的人群,各个维度、各个层面都要包括进来;考虑到在研究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数据缺失等问题,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样本容量;以及在研究过程当中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有理论依据,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才对理论有贡献价值,有利于拓展新的领域。

在问答环节,陈老师回答了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如“如何确定重要的指示变量”“如何确定指示变量能够准确反映潜在因子”等问题,进一步解释阐述了教育研究中基于因子分析的相关问题。本次讲座主题鲜明、内容详实、内涵丰富,理论与实践并行,学术气氛浓厚,互动活跃,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分享: